高书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历史直播:我的视频通古代 > 第八章 气候的变迁与王朝的兴衰4

第八章 气候的变迁与王朝的兴衰4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小冰河期显著特征,虽然是寒冷,但是由于寒冷还会引发一系列的旱灾、蝗灾、鼠疫等连锁灾害。

由于小冰河时期降雨,降雪量非常的大。古代路况差,道路要么未经硬化,要么崎岖不平,有雪时路滑,雪化后泥泞,难走得很。《老残游记第八回描写了清朝人走雪路的情景:“这路虽非羊肠小道,然忽而上高,忽而下低,石头路径,冰雪一冻,异常的滑,自饭后一点钟起身,走到四点钟,还没有十里地。”仨小时走五公里,平均一小时不到两公里。

下雪天,租车行业也会涨,本来雇一驴车,一天只要四百文钱,因为下雪,车价涨了一倍,有时候你多掏一倍车价,也不见得能雇到车,因为下雪天车夫生意好。

比较大的危害是耽误运输。清朝盛行漕运,使用运河的船只把粮食送进京城,雪灾一发生,陆路不通,运河也被冻住,粮食运不进京城了,北京的粮食价格立马上升,小百姓买不起粮食,就有可能饿肚子。

发生雪灾时,清朝政府也会采取相应措施。首先,政府会安排人扫雪。皇宫的雪是太监去扫,内城的雪是侍卫去扫,外城以及其他各大城市主干道的雪,一般会让驻军去扫。至于各商铺、各社区门口的雪,自然是老百姓自己动手。甚至可以雇人,道光年间华北各城市都有一种职业叫“扫街”(也有叫“清道”的),雪一停,他们就扛着铁锨扫帚冲上街头,等着被人雇走,打一阵子零工。

其次,政府会安排人在官道上垫土。垫土的目的是为了防滑,但是限于财力和人力,一般只把土垫在特定的官道上,比如说皇帝出巡或者大军凯旋时可能经过的官道,以及运送军粮军饷的官道。

再次,政府还会给某些官员放假。康熙二十四年,北京闹雪灾,康熙说:“路滑,诸位爱卿不用来上朝了。”。雍正四年,北京再次闹雪灾,雍正也说:“在京官员不必来圆明园,朕自改期另传。”

另外,政府还制定了一些交通规则,尽可能地减少雪灾期间的交通事故。《大清律例第296条规定:因为天气关系骑马撞伤人的,赔偿医药费,还得把坐骑赔给伤者。如果把人撞死了,打一百大板,劳改三年,另外赔偿死者家属埋葬费,其坐骑则被官府没收。

总的来说,清朝的一些措施还是有用的。但由于气温寒冷,粮食减产,早期的清朝皇帝还没来得及大规模推广番薯,土豆等高产量作物。加上是外族入主中原,满清入关的时候,为了压制汉人的反抗,采用了非常残忍的手段,比如“扬州三日”“嘉定三屠”之类的屠城行为,还有“剃发易服”“留发不留头”等高压强制政策。

元朝入驻中原的时候,就采用了高压政策,比如他们把国人分成几等、掠夺汉人的土地改作牧场、进行全国性驻军监控汉人行动。也正是蒙古人实施这样的高压政策,因此,蒙古人统治中原国家还没有一百年的时间,就被汉人推翻,不得不重新回到草原过游牧生活。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