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初登讲台,暗流涌动(三章合一)
苏寒提交的首次讲座主题是:《论现代战场环境下轻步兵分队的非对称战术应用与心理博弈》。
这个题目看似基础,却直指现代战争的核心难题之一——
当技术装备不占优势时,如何通过战术与智慧弥补差距,甚至实现以弱胜强。
这正是鹰酱及其盟友近年来在某些地区冲突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也是他们极力想要破解和防范的战术。
主题一经公布,便在战术指挥系学员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非对称战术?心理博弈?他是在暗示什么吗?”
“轻步兵分队……这课题有点老套了吧?现在都在讲合成营、多域战。”
“别忘了他是谁!他在推演和实战中怎么用特战分队和电子战把我们搅得天翻地覆的?这绝对是他最擅长的领域!”
“拉尔森他们好像准备去‘听课’,估计不会太平静。”
拉尔森、威廉姆斯等人看到这个主题,更是冷笑连连。
“果然,还是他们那套游击战的思维。”
拉尔森不屑道,“正好,让我们看看这位‘游击战大师’能讲出什么新花样。”
他早已暗中联络了一些对苏寒不服气、或者单纯对华夏军事理论好奇的学员,准备在提问环节给苏寒一个“下马威”。
讲座当天下午,能容纳近百人的战术研讨室内座无虚席。
前排坐着系里的几位教官,包括面色平静的约翰逊少校。
后面则是清一色的四年级学员,拉尔森等人赫然在列,坐在中间靠后的位置,眼神中带着审视与挑衅。
当苏寒准时踏入教室时,原本有些嘈杂的室内瞬间安静下来。
他依旧穿着那身笔挺的华夏军装,步伐沉稳,神情平静,径直走上讲台。
没有过多的寒暄,他打开精心准备的ppt,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清晰地开口:
“诸位下午好。今天,我们探讨的课题是:《论现代战场环境下轻步兵分队的非对称战术应用与心理博弈》。”
“在开始之前,我想先明确一个前提:无论战争形态如何演变,技术装备如何升级,最终控制和决定战场节点的,依然是人。”
“轻步兵,作为最古老也最基础的作战单元,其灵活性与适应性,在复杂多变的现代战场,尤其是在特定环境下,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开宗明义,直接点出了与西方某些过度依赖技术装备论调的不同观点,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战案例,其中不乏近些年国际上发生的局部冲突。
他深入剖析了弱势一方如何利用地形、天气、城市环境、信息舆论,甚至是对手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官僚程序,来迟滞、消耗、误导乃至击败强大的对手。
他引用的数据详实,逻辑清晰,不仅分析了成功案例,也客观指出了这些战术的局限性以及反制措施。
他的讲解并非一味鼓吹“弱者必胜”,而是冷静地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和博弈逻辑。
“非对称,核心在于‘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在于力量的正面碰撞,而在于攻击节奏、空间和维度选择的主动权争夺。”
“心理博弈的关键,在于预判对方的预判,利用其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固有的思维定式,引导其做出有利于我方的错误决策。”
他结合上次论坛的推演实例,点明了联军指挥团是如何在心理和节奏上被一步步牵制、瓦解,听得台下的拉尔森等人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却又无法反驳,因为苏寒的分析鞭辟入里,完全基于事实。
课堂气氛逐渐变得专注而热烈。
许多原本带着看热闹心态的学员,也不自觉地被苏寒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独特的东方军事智慧所吸引。
他们发现,这位年轻的华夏教官,并非浪得虚名,其对战术的理解和阐述,远超许多照本宣科的教官。
讲座进入后半段的自由提问环节。
拉尔森向旁边一名关系亲近的学员使了个眼色。
那名学员立刻举手,得到苏寒示意后站起身,语气带着质疑:
“苏寒教官,您刚才提到的战术,听起来很巧妙。但不可否认,这些大多依赖于特定的环境,比如复杂地形或城镇。”
“在现代侦察技术和精确打击手段面前,轻步兵的生存空间正在被极度压缩。”
“您是否过分夸大了这些‘小技巧’的作用,而忽略了现代战争中技术装备带来的压倒性优势?”
这个问题相当尖锐,直接挑战苏寒理论的基础。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苏寒身上,想看他如何应对。
苏寒面色不变,平静地回应:
“很好的问题。首先,我并未忽略技术的重要性。恰恰相反,正是认识到技术上的差距,才更需要通过战术和智慧来弥补和平衡。”
“其次,你所说的‘压倒性优势’,往往建立在理想化的战场环境下。现实是,战场永远是复杂、多变且充满不确定性的。”
“侦察技术有其盲区,精确打击依赖情报和信息链路的完整。而非对称战术的核心之一,就是主动制造和利用这些‘不确定性’和‘不完整性’。”
他操作ppt,调出一张图表:
“这是根据近二十年局部冲突数据统计的,拥有技术优势一方,其侦察-打击链条在不同环境下的平均有效率和被干扰/欺骗率。”
“可以看到,在山地、丛林、城镇等复杂环境,以及面对具备一定电子对抗能力的对手时,这个链条的效率和可靠性会显著下降。”
数据直观,具有说服力。
苏寒继续道:“技术装备是重要的力量倍增器,但并非万能。决定其效能发挥的,依然是使用它的人,以及其所处的战术环境。”
“轻步兵的非对称战术,正是在这样的夹缝中寻找生机,甚至逆转战局的艺术。它不是否定技术,而是如何在技术不对称的背景下,更聪明地战斗。”
他的回答有理有据,既承认了技术的重要性,又坚定地捍卫了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那名提问的学员张了张嘴,一时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只得说了声“谢谢”后坐下。
拉尔森脸色不太好看,他没想到苏寒准备得如此充分。
他咬了咬牙,决定亲自上场。
拉尔森举起了手。
苏寒目光扫过他,微微点头:“拉尔森学员,请讲。”
拉尔森站起身,挺直胸膛,语气带着一丝刻意营造的“请教”姿态,但问题却更加刁钻和具有攻击性:
“苏寒教官,感谢您的精彩讲解。我有一个疑问,您所阐述的战术思想,听起来似乎更侧重于防御、袭扰和消耗,缺乏 决定性的进攻力量。”
“这是否反映了贵国军队某种……缺乏正面决战能力的战略思维?或者,这只是一种弱者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选择?”
这个问题极其敏感,几乎带着意识形态的攻击性,暗指华夏军队怯于正面作战。
现场气氛瞬间凝固,连约翰逊少校都微微皱起了眉头,觉得拉尔森有些过火了。
所有学员都屏住呼吸,看向苏寒。
苏寒的眼神骤然锐利了一分,但语气依旧平稳,甚至带上了一丝淡淡的嘲讽:
“拉尔森学员,首先,感谢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他一句话,让拉尔森脸色一僵。
“你的问题,恰恰印证了我刚才讲到的‘思维定式’——即认为只有堂堂正正的主力决战,才是决定性的,才是‘强者’的象征。”
苏寒不疾不徐地说道,“然而,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达成政治目标,是为了胜利,而不是为了满足某种对‘强者姿态’的虚荣想象。”
他目光如炬,扫过全场:
“何为 决定性 ?摧毁敌方重兵集团是决定性,瘫痪其指挥中枢是决定性,切断其后勤命脉是决定性,摧毁其战争意志同样是决定性!”
“非对称战术,正是为了以更小的代价,更高效地达成这些‘决定性’的目标。它追求的不是形式上的正面碰撞,而是实质上的胜负结果。”
“认为只有硬碰硬才是强大,这是一种非常古典,也非常危险的思维惰性。真正的强大,在于拥有多种选择的能力,在于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包括正面进攻在内的所有手段,以最适合的方式夺取胜利。”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
“至于你提到的‘无奈选择’……我想,上次推演中,贵方联军在拥有装备优势的情况下,进攻体系在48小时内被彻底瓦解,或许能提供一个更直观的答案——关于究竟是谁,在战术选择上陷入了‘无奈’。”
“噗嗤——”台下有学员忍不住笑出声来,又赶紧捂住嘴。
拉尔森的脸瞬间涨得通红,苏寒最后这句话,简直是当着所有人的面,把他及联军)最耻辱的伤疤又揭开来,还撒了一把盐!
他想反驳,却发现自己所有的论据在苏寒严密的逻辑和铁一般的事实推演结果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他张了张嘴,最终在周围异样的目光中,无比尴尬和羞愤地坐了下去,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威廉姆斯等人也低下了头,不敢与苏寒的目光接触。
经过拉尔森这“以身试法”的提问,课堂上的气氛彻底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