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半秒之前
大学毕业之後,大家各自散开。群组还在,贴图照样飞来飞去,但聚会愈约愈难,话题也从课堂与社团,换成房租、通勤、年终与保险。韩子言算是幸运,凭着一张会说话的嘴,顺利进了一间规模不小的公司,做着不出错就会被忽略、出一点差错就会被记住的文职。
入职第一年,他像一支抛光过的笔,滑顺、亮堂、好用。会议室里,他总能在僵住的节点补上一句,把话往能走的路上推;客户带着模糊的需求而来,他便替对方提炼成一句漂亮又好背的标语;跨部门对接时,他抓住关键字,让大家以为事情已经解开一半。绩效评语时常出现几句雷同的赞语:「口才佳、临场反应敏锐、跨部门G0u通有成效。」他很清楚这些字眼的市值,便用它们替自己搭了一个看似稳固的平台。站在上面往外看,世界乾净、可控,彷佛只要维持手上这几个招式,日子就会一直顺到年底。
第二年,他开始察觉平台底下其实是空的。午休时,同事一边咬三明治,一边谈着资料清洗的方法、报表指标的偏误、新工具的版本差异。他cHa得进话题,接不上细节;概括起来不错,拆解下去便会漏风。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术语,在他脑海里像一群散掉的麻雀,聚不拢。夜里,公司有一层看不见的雾:留下来的人渐多,准时走的人渐少。他也试过留下来,打开文件、列清单,却总在十点前替自己找个理由:明早会更清醒、这会儿不在状态、先把发条放松一点。耳边明明还有那句话:「躲十分钟可以,但别让每次都躲十分钟。」他却常常把自己藏进第十一分钟、第十二分钟,甚至更多。
升迁的季节来了又走。他不是最差,也不是最好;人资说这是「稳定」,语气里像放了一块恰好不痛也不痒的冰。年度面谈那天,主管翻着他的履历,语气温和:「你很会整理共识,把大家带到同一页,这是难得的能力。下一步,还是要看交付的实际成果。」他点头,说「了解」。心里知道那句话真正的意思是:光线还在,但要自己去发电。
几年後的某一天,部门收发室送来一封写着方敬名字的邀请卡。他翻到附页,才知道是某个跨公司专案的分享会,主办单位请来几位「年轻主管」谈从实作到管理的过程。名字一个个排下来,第三个是方敬。他愣了一下,鼻腔里像被尘埃轻轻擦过。
分享会当晚,他坐在倒数第三排。灯光压住人群,舞台上方敬站得笔直,语速b学生时代慢了些,字却稳。简报一页页换,从一个小功能的A/B测试说起,讲到如何设计指标、如何跟开发吵完架再一起喝咖啡、如何把不可能拆成三个可能。没有漂亮话,只有确定的语句。身旁的人不时点头,把照片拍进手机里。
轮到问答,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方敬笑了一下:「我没有特别的天分,可能只有b较能撑。我以前也想过投机,但发现投机只能过今天,过不了下个月。」台下传来一阵轻笑,不刺人,却会留。他坐在暗处,忽然觉得那笑声像一面镜,照出自己端着杯子,里头只有薄薄一层水。